我们在前些时的《超频三北海北桥散热器测试》中已经说过,目前在主板上的各种电气元件中,以供电模块和北桥芯片的发热量最大,其次就是南桥芯片和内存模块。而且随着处理器本身的发热量逐渐减少,主板上这些地方的发热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。
用专用的红外线温度扫描仪可以清楚看到主板上热量聚集的地方,其中以北桥芯片,供电模块等部份温度最高。
不知道从哪一代主板开始,厂商们开始在北桥上覆盖一个小小的散热片为改善北桥的工作环境,有些还装上个小风扇来主动散热。英特尔最新的P35芯片,内置有4.5亿个晶体管,TDP达到16W,而这还是改进后的指标,在上一代965中,北桥TDP是19W,象Nvidia C55北桥,其TDP达到了23.9W。相比现在主流的Core 2 Duo处理器65W的TDP,北桥上那个小小的散热片是不是显得太寒掺了?
庞大的CPU散热器和简朴的北桥散热片
南桥的发热量相对要小多了,所以针对南桥的散热处理更加简单,最多就是一个散热片而已。然而最新的ICH9南桥TDP也有4W,ICH8南桥TDP有4.1W。我们在实际中发现,南桥并非清凉一片,触手摸去也是相当的烫手。
对于超频来说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电压,这无疑会给MOSFET(MetalOxide Semico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,场效应管)的供电部分增加负担。而我们往往会忽略这部分的散热处理。电压加的越大,MOSFET承受的考验也越大。当MOSFET超过它所能承受的热度,自然就容易造成当机或是寿命减短的问题。
有鉴于此,许多主板厂商开发了一体化模块化的散热器,通常都是用热管来串联MOSFET和南北桥,这样的散热模块效果在我们的测试中还是很有限的,因为北桥的温度本来就不低温,当超频加压后,MOSFET和北桥的温度也都互相提升,而散热模块又没有足够的鳍片空间来自然排热,效果当然不显著。
华硕P5K DELUXE的一体化散热模块
在华硕P5K DELUXE主板的一体化散热模块设计中,我们能看到这样设计的一些弊端,散热表面积太小,南桥、北桥和MOSFET管间的热量依据温差通过热管相互传递,说穿了,它就好比是一个散热片很少的散热器,却担负着给三个热源散热的责任。光从华硕这块主板来看,似乎是要将南桥的热量转移到北桥散热片上(否则南桥的散热片也不会做那么小),而将北桥上的热量再转移到MOSFET管的散热片上去(双热管传递热量,至少是也是把较高温度的那个热量转移到较低的那个之上),热能基本上就在南北桥和MOSFET三者这间窜来窜去,而不能有效的将热量转移到空气之中(散热片面积太小,而且还是被动散热)。
Thermalright在主板上建起一座座“高楼大厦”
对于用户来说,尤其是超频的用户,真正需要的是有效的散热解决方案。著名的散热器专家Thermalright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,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主板平台散热装置,包括MOSFET散热器、南北桥散热器、内存散热器等。